“基金仓位为什么这么高?”这个问题,每次和同行或者机构的朋友聊到,总能引起一番讨论。有时候,不是我们主观愿意把仓位做得很高,而是很多时候,市场机会稍纵即逝,你不得不“满仓”去搏一把,否则可能就错过了那一轮行情。当然,也不是没有因为仓位过高而吃过亏的时候,那滋味,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心有余悸。
首先,我们得明白,基金经理的考核,说到底还是业绩。在牛市里,如果你的仓位不高,别人都在赚钱,你却踏空了,那是非常煎熬的。而且,很多时候,好公司、好赛道的股票,你可能看了很久,研究了很久,等到它真正爆发的时候,如果这时候你的仓位不够重,你最终的收益率可能连市场平均水平都达不到,更别说跑赢指数了。
我们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看好某个科技细分领域,深入研究了里面几家公司的基本面,觉得它们具备颠覆性的技术和巨大的成长空间。但当时市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度不高,股票价格也相对平稳。我们尝试过轻仓位介入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旦公司基本面出现积极信号,股价往往会快速拉升。这时候,如果你之前仓位不够,就算你抓住了这波上涨,但因为本金占基金净值的比例不高,最终带来的净值增长也非常有限。反而是那些敢于在关键时刻加仓、甚至满仓的基金,业绩曲线会显得尤为亮眼。
从这个角度看,高仓位本质上是对自己判断的极致信任,也是一种追求超额收益的直接手段。毕竟,很多时候,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,你想获得远超市场的回报,就必须承担与此相匹配的风险。而且,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,他们往往在对市场趋势、宏观经济以及个股价值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,才会做出大幅加仓的决策。
除了主动的追求,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常常会“逼迫”我们提高仓位。比如说,当市场整体处于一个相对低估的区间,或者出现了结构性的牛市机会,而我们又认为这些机会的持续性会比较长时,自然会倾向于把钱投进去。一个鲜活的例子,就是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的那段时间,很多基金经理都把仓位抬得非常高,因为那时候市场对新能源、消费电子等板块的预期非常乐观,而且这些板块的景气度确实非常高,很多公司都有持续超预期的表现。如果你当时不把仓位做高,反而会因为踏空而被市场“抛弃”。
再者,我们也要考虑一些“被动”的因素。比如,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,但你手中的优质资产价格却相对坚挺,甚至逆势上涨时,你的整体仓位就会因为这些核心资产的增值而自然提高。这时,如果你不是因为看空市场而主动降低仓位,那么账面上显示的仓位比例就会显得很高。
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,在一季度末,我们重仓持有的几家医药制造企业,因为其在疫苗生产或关键原料供应上的优势,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反而表现出较强的防御性,甚至录得正收益。而与此同时,一些前期涨幅过大的科技股出现了回调。这样一来,我们持有的核心资产占基金净值的比例就自然上升了,虽然我们并没有主动大幅增仓,但从报表上看,我们的“仓位”确实是偏高的。
当然,高仓位并非意味着罔顾风险。真正的专业操作,是在对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后,依然选择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市场机会中。这需要非常精密的风险管理能力。比如,我们会对冲掉一些宏观层面的风险,或者通过分散投资到不同行业、不同风格的股票来分散个股风险。很多时候,我们说的“高仓位”,指的是我们在股票市场的净敞口较高,但具体到持仓的细分领域和个股,我们还是会进行精心的布局和分散。
记得有一次,我们团队内部在讨论是否要将一个周期性行业的仓位加到接近80%。当时,大家对该行业的景气度判断非常一致,认为未来一到两年内,行业的利润会迎来爆发式增长。但是,也有人提出了担忧:一旦行业周期反转,或者出现我们未预料到的政策变化,那么如此集中的重仓会带来巨大的损失。最终,我们决定将整体仓位控制在70%左右,并且在这个重仓的周期性行业内部,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分,比如在产能扩张最快、盈利能力最强的几家企业之间进行配置,而不是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。即便如此,我们当时的仓位也算是非常高的了。
实际上,很多时候,“为什么仓位这么高”这个问题,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基金经理判断力、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对市场理解深度的质疑。一个真正有经验的基金经理,他不会仅仅为了追求高收益而盲目加仓,更不会因为市场波动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投资逻辑。他们的高仓位,往往是基于深入研究和对未来趋势的清晰判断,并且在做好充分的风险对冲和分散的前提下进行的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否认,有的时候,高仓位确实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我记得多年前,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,当时市场非常流行某个概念,很多基金都扎堆在里面。我们当时也认为这个概念有发展潜力,但恰恰是在这个关键时刻,我们因为过于乐观,把相当一部分资金都集中到了其中的几只股票上。结果,没过多久,这个概念就因为某些原因(可能是技术瓶颈,也可能是监管收紧)而迅速降温,相关股票也出现了大幅的下跌。那次经历,让我深刻体会到,即使是再看好的行业,也一定要保持敬畏心,不能因为一时的市场情绪而迷失了方向,忽略了潜在的风险。
那次之后,我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,更加注重基本面分析和风险控制的结合。我们认识到,即使我们对某个行业或公司有极高的信心,也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。这意味着,我们需要在仓位管理上更加审慎,确保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,基金的净值也不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。所以,虽然我们有时候会选择较高的仓位,但那一定是在我们认为“大概率”和“可控风险”的前提下进行的。而且,我们的“高仓位”也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我们对投资标的的认识而动态调整。
总而言之,基金仓位高低,是基金经理对市场判断、对自身能力、对风险控制综合考量的结果。它既是对投资机会的把握,也是对风险的承担。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,以及基金经理自身的投资风格影响下,仓位的变化是常态。我们看到的高仓位,往往是他们对市场趋势和个股价值的强烈信心,但这种信心,一定是在经过审慎的分析和周密的风险评估之后才敢于付诸实践的。